ZHANGYU.dev

October 14, 2023

工程师等级划分(节选)与我的感悟

3.2 min to read

以下片段节选自吴军博士所著的《浪潮之巅》(第四版下册) p625 — p628 页


硅谷工程师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不仅要会动手,更要会动脑。在很多公司,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是两个独立的角色。在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里,有着大量的产品经理,在个别项目上产品经理甚至比工程师还多。这样的搭配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恶果,首先很多产品经理不得不去做那些本不该由他们来完成的细节设计,同时本该参与产品设计的工程师在设计上完全懒得动脑思考。另外,产品经理可能会因为缺乏对工程技术的了解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工程师也会因为缺乏对产品的全面了解,做的东西达不到产品经理预想的要求。在硅谷的公司里,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比例非常低,在 Google这样的公司或者半导体公司里,这个比例可能是1:0,甚至比1:100还低。在我第二次回到 Google时,辛格(Amit Singhal)博士为了动员我加入他的部门,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他的部门有一大优势:“在我管辖的部门里,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比例是1:200多。”这个比例也许有些过低,却反映了硅谷以工程师为主导的特点。

有人或许会问,产品经理的比例如此之低,那么谁来设计产品。很简单,工程师会做很多在中国的企业看来应该由产品经理做的事情。讲到这里,就必须讲讲什么是优秀的工程师,什么是平庸的工程师了,他们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工程师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承认这一差别,并且对不同水平的工程师区别对待。

能够比较清晰地解释工程师之间差别的工具,是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 Lev Landau,1908—1968)提出来的朗道等级。朗道曾经根据物理学家的贡献把他们分成了五级,每一级之间的贡献相差一个数量级。按照朗道的划分,只有玻尔、狄拉克等少数物理学家属于第一级。其实对于工程师或者任何一种专业人员,也可以做同样的划分。如果我们按照朗道的方法把工程师分为五个等级(图22.3),每一级的能力和贡献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等工程师 —— 开创行业

第二等工程师 —— 改变世界

第三等工程师 —— 行业最优

第四等工程师 —— 领导产品

第五等工程师 —— 独立完成任务

第五等工程师,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一项功能的人。这是对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只是懂一点工程实现的手段,需要别人告诉他怎么做,那最多算是助理工程师或者技工,不在我们讨论的工程师之列。

第四等的工程师就需要有点产品头脑了,也就是说他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知道所做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用、易用,是否便于维护,是否性能稳定,等等。除了要具备产品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能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头到尾将一个产品负责到底。这在很多硅谷的公司里,基本上是一个高级工程师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对大部分工程师来讲,这些素质不是一个工学院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在工业界实际锻炼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个别天赋很好的年轻人在学校里就具备了这种素质,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三等的工程师,可以做出行业里最好的产品。他们与第四等工程师有着质的差别,这不仅反映在技术水平、对市场的了解对用户心理的了解以及组织能力等诸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悟性的差异上。当然,这种悟性很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但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有些人从工作一开始,可能需要十年八年,经过多次失败,不断总结,终于在某个时间点豁然开朗。而另一些人可能非常幸运,在一开始就有幸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加上善于学习,五六年下来就能达到第三等的水平。在硅谷,有极少数工程师只花了五六年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但是,即使一个人再聪明,基础再好,也需要在工程上花足够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一个年轻人工作了四五年就开始做行政管理工作,基本上就和这个水平无缘了。

第二等的工程师是那些可以给世界带来惊喜的人,比如实现第一台实用化个人电脑的沃兹尼亚克、DSL之父约翰·查菲、 iPhone·和 Google Glass的总设计师,以及前面提到的鲁宾、狄恩和戈玛瓦特等。他们与第三四五等工程师的差别在于其工作的原创性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当然,他们的工作不是科学研究,这一点和科学家毕竟不同。

第一等的工程师是开创一个全新行业的人历史上有爱迪生、特斯拉、福特,二战后有保时捷( Ferdinand Porsche,18751951)博士、本田宗一郎(1906—1991)和硅谷的诺伊斯等人。这些工程师不仅在技术和产品等各个方向上与第二等的工程师有了质的差别,而且在经验和管理上也是好手,他们通常也是企业家,并通过自己的产品改变了世界。这一类人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朗道列出的第一等物理学家只有个位数一样,第一等的工程师也是如此。朗道认为每一等物理学家之间的贡献相差十倍,而每一等工程师的差距也有这么大。当然,很多企业家都希望能遇到一些第二等甚至第一等的工程师,但是这需要一个由工程师构建的完整金字塔:要想出几个第一等的工程师,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第二等工程师作为基础;同样,产生第二等工程师要靠大量的第三等工程师作为基础。在一个产业里,不可能指望在一大堆第五等工程师的基础上,突然冒出一两个第一或等者第二等的工程师的。甚至有时,即使高薪聘请来一个第二等的工程师,如果没有第三、第四等的工程师与之配合,他也很难直接依靠第五等的工程师做出一流产品。

在硅谷,人们能够有幸接触到第二等工程师,这些人有时决定了一个公司的产品所能达到的高度。而在公司里,真正干活的主力是第三、第四等工程师,这一类人比较多。但在中国的一些IT企业里,大家喜欢当官,因此在第五等工程师之上,会出现断层,从而影响产品开发的质量和原创性。


片段中,一开始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描述,就让我对以往的理解产生了怀疑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产品经理理应负责产品的设计和需求的分析,而工程师得按照产品经理的要求做产品,在节选片段的前文中,作者写到

在国内的很多公司里,很多程序员需要产品经理告诉他们做什么,这样的人被称为“码农”一点也不奇怪。我虽然并不喜欢这个对工程师带有调侃的贬义称谓,但是有时想想,很多自称为工程师,或被公司任命为工程师的人,确实用“码农”来称呼更合适一些,因为他们的确在从事不太费脑筋的工作。

可以说在今天之前,我对自己的认知停留在了“码农”这一称谓,同时也会抱怨产品经理对产品设计的不合理,阅读了这一部分后我才明白,如果要成长为真正的,独当一面的,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对产品的设计和分析都需要有独立的思考才行

在过去的工作里,我总是按照产品经理的要求做,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产品经理觉得不合理,我会配合推翻重来,但是自己的想法很少会和产品经理沟通(这一点我认为和产品经理的沟通能力也有关系)

我想成为很厉害的程序员,也许就是所谓的架构师一类的工程师,如果我今后一直按照以前的理解去工作,去写代码,在片段中的等级划分也许永远会停留在第五等工程师,只是代码熟练了一些

再看等级的划分,吴军博士称自己是“2.5级”,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有时和同事、同学会抱怨产品经理,大家经常说的都是产品经理不称职、产品丢给程序员想,然而第四等工程师要求已经要求有产品头脑了,在我看来就是可以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来分析产品,而不是仅仅的去实现,这也许是从第五等迈向第四等的第一步

按照等级划分来讲,希望自己能成为3.5级的工程师,所以光靠代码写得好是不行的,对产品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也很重要!


《浪潮之巅》这本书是真的好书,跟随浪潮很重要,我也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了前端这一块儿,但是首先得做好前端,毕竟这是本职,再向其他方向学习

辞职一个多月了,近两天才开始学习,虽然想想这一个月没有任何烦恼很开心快乐,然而一开始学习还是感觉罪过罪过~,这可是一个月的光阴啊

最近疫情严重,估计会耽误找工作吧,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的度过这次疫情